(幼兒教育聽講筆記,主講人:孩子國托兒所附托嬰中心所長 郭怡如)

前言
  老師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傳授知識外,更要教會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樣的言詞,是最基本的共識。然而,實際做起來,卻非想像中的容易,親師之間有時候並非是刻意不相互配合,而是他們之間存在著一些障礙,使得雙方無法建立良好的溝通。

  溝通,就好像一條河上的一座橋般重要,少了它,雙方之間的和諧就可能亮起紅燈;人與人之間絕不能少了這座橋樑,人際溝通不良所造成的悲劇與糾紛不斷,實不容忽視。這幾年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問題也越來越受重視,原因無非是因溝通不良所造成的衝突越來越多,在電視、報章雜誌上也不難見到這類的案例,家長從原來的沉默角色,轉變為積極力爭的角色,傳統以師為尊的觀念,在現在看來,確實出現了不小的考驗。漸漸浮上台面的教育問題,可由新聞報導中窺知一二,親師間的良好溝通,已是舉足輕重的教育課題。

親師溝通的障礙
  究竟親師間存在著那些溝通障礙呢?歸納分析於下:

1. 心理差距
親師溝通時,常因為心態上的不對稱而產生一些溝通不良的情形,或許會因身份上的不同,而誤以為對方的說法較正確而事事依循、或對方所言都太偏激而不願採納,這都是不正確的溝通,對學生而言並無益處。在心態上應能互相尊重,才能較客觀地面對所發生的事情。

2. 認知歧異
對於同一件事情,若雙方各持己見而互不退讓,則會形成雞同鴨講的情形,雙方面各為所屬,用主觀的判斷來決定學生的對錯,對學生反而是種傷害。應能盡量從同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並攜手尋求解決之道。

3. 斷章取義
由於家長和老師所處的立場不同,因此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不過可以確信的是:都是希望學生能越來越好,所以當一句話傳到對方耳中時,容易只聽片面而忽略全部,古云: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而曲解了話意。

4. 指責說教
有的家長或老師會有指責說教的強硬態度出現,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對的,數落對方絲毫不留情,一副興師問罪的樣子,破壞了親師間的和諧溝通。

5. 妄下評斷
家長與老師間對於彼此的不瞭解,而容易有道聽塗說的誤解,會因對方的人格品性而否決掉其值得信任的一面。兀自猜測懷疑,阻礙了雙方的溝通與瞭解,使得親師溝通更加艱難。

親師衝突的類型
  面對來自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的家長,只要親師間產生了衝突,對於溝通就會產生障礙,教師要如何才能個個擊破,和每個家長都能有良好的溝通、締造和諧的關係呢?歸納親師合作的衝突類型,可分成下列四型:

1. 過度關心型
焦慮型的家長經常以「過度關心」或「專家型」的溝通方式控制親師關係。此類型家長或多或少了解教育問題,也可能是社區教育意見領袖,除了關心自己孩子的課業外,也積極參加學校校務活動。過度關心型家長對家庭作業、學習單內容、午餐菜單、教學方法等各種學校措施都有意見。過度關心型家長會讓學校疲於應付,耐心流失。

2. 漠不關心型
冷漠型家長較少引發親師間衝突。此類型家長對校務或老師教學絕少意見,親子關係亦屬疏離冷淡。多數因為教育程度較低、缺乏責任感或工作、經濟等其他因素,對孩子之成長與學習漠不關心。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未能有效配合學校的輔導,尤有甚者,學校可能找不到家長出面協同處理。

3. 敵意對抗型
對學校的敵意可能來自偏見或是失敗的學校溝通經驗。此類型家長習慣以「反對」與「擴大事端」來處理親師間的問題。刻意曲解學校政策,渲染學校「教育性」事件,並喜歡以投書、運用媒體方式向學校施壓、製造紛擾。失敗的學校溝通經驗則包括關說、生意往來等利益因素產生的問題,及學校人員態度不良、學生問題處置失當的衝突,均足以形成親師間的矛盾。

4. 反教育型
反教育意旨違反教育的規準,價值觀嚴重扭曲,家長行為不足為子女的身教楷模。舉凡遊手好閒者、不良職業者、毒癮者、暴力習癖者或犯罪家庭等,其於青少年成長上提供負面的示範。該類型家庭教育環境下的學生違常行為,尤為嚴重,親師間的溝通亦顯著困難。

  親師合作歷程中避免衝突是為上策,能善用並轉化衝突為校務、班務發展的助力是教學者應有的自我期待。回到教師該如何能個個擊破親師間的溝通障礙,其不二法則,就是要有「誠懇的態度」,讓家長感到倍受重視及尊重,進而樂於和老師分享看法、協助老師解決問題。其次要能廣開多向的溝通管道,維持緊密的聯繫,有關學生的生活及學習情形,家長知道的愈清楚,愈有討論的機會,就愈願意合作和支持,因此家長和教師的接觸愈多,關係就愈親密且溫馨。

首先得赤裸裸地面對自己
  在與學生的家庭溝通之前,首先要能夠做到的,是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畢竟自己也是從一個家庭中生長茁壯,能探究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羈絆,更能清楚自己與原生家庭、未來共組的家庭(自己的家庭)或與學生家庭間關係的認識與期望。俗話雖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總覺得這只是句安慰的話,就像「老天賜給每一個人的,都是公平」的一樣,總有人想在虛幻的理想中,創造絕對的公平,但這卻是永遠不可能時實現的。

  回到那句俗話,總覺得自己家的那一本經,不管怎麼看都遠比其他人家的都要來得難唸,眼看著那些出自甜蜜家庭的同學們,談笑中流露自己與家庭成員間的感情,我的心中盡是說不出的酸楚與不甘。主講的郭老師出身單親家庭,從小有著對母親的掛念,而難以專心在課業上;我的原生家庭在表面上雖然沒有破碎,卻也一直走在細到不行的平衡木上,隨時可能超出臨界線,而迸發爆炸性的破滅。也因為如此,從小我就把生活重心,從家庭轉移到學校,把學校老師們當成在外的爸爸媽媽,同學們當成兄弟姊妹,希望能讓自己好過一點。學校的老師們雖然不盡曉得我有這些遭遇,但也很是盡心地照顧我,同學們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不過只要平常能夠紓鬆緊鎖的眉頭,眉開眼笑地一同聊天說地、嘻笑打鬧,我也滿足了。在大二的暑假,修習了陳慧娟老師「親職教育」後,讓我更加明白:唯有放下,才能讓自己真正釋放;唯有寬恕,才能讓自己完全解脫。雖然現在的我,還難以做到完全的放下與寬恕,但我相信,有一步一步地慢慢努力,總有一天,我也能夠揮別陰霾,與另一伴共同創造溫馨歡樂的理想家庭。

  在徹底瞭解了自己之後,才能以開放的心,真誠地面對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背景的家長們。面對高參與度的家長,也容易訴怨問題多的情況,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做的,就是辯解,因為不論態度軟硬,辯解都很容易讓家長只覺得自己被小看了、不被尊重的感覺;應該要做的,是先同理家長,接受家長的情緒表達,再使用反映式傾聽,重新陳述家長所傳遞訊息的內容和情緒,讓家長覺得自己的意見有被重視,也可以幫助家長瞭解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接著再提出具體的改善計畫,或使用「我訊息」來提出一些來自專業或經驗的具體建議,才不會讓這一切只是空談。

親師溝通的原則
  有了同理、反映與傳遞我訊息這些溝通的基本概念之後,還有什麼親師溝通的原則,是我們可以依循的呢?歸納如下:

1. 抱持主動積極的態度
溝通乃在形成共識,透過澄清、意見的交流、相互討論,以縮短親師認知的差距,尋求輔導學生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師應主動策進,以帶動家長從被動趨向主動。並且把握時機,雙方都知覺到需要而主動出擊,進行溝通。

2. 營造有利的溝通情境
親師溝通應有計畫性的安排,談論明確的主題、時間、情境透過規劃,並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關愛學生的情懷,營造有力的溝通情境。此外,有研究指出,我們在聽過讚美言詞之後,較易接受逆耳的批評。因此可以利用「把批評夾在厚厚的讚美之間」的方式,先向家長談談學生的優點,再提出希望家長共同消弱的缺點,較易達到預期效果。

3. 建立真誠互信的情懷
互信是親師溝通的基礎,展現誠心誠意,抱持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的原則。溝通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溝通時能給予適切的反應,使意見的交流順暢。

4. 善加運用情緒管理
親師溝通的歷程應重視情緒管理,以成熟的情緒智慧,適度的處理相互間的情緒反應。並能運用專注傾聽技巧,尊重他人,讓他人覺得有價值、受尊重,於是彼此關係無形中建立。這次的溝通合作是下一次溝通合作的基礎,一定要互相留下好印象。

結語
  究竟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有何重要性?家庭與學校之間互相溝通和尊重,保持價值觀上的一致性,對於學生的發展、學業表現和行為習慣都會形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和家長間密切配合,乃是成功教育的基石。

  對孩子而言,父母廣泛的參與子女教育活動將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與關懷,並進而對學校產生安全感,激勵學習動機與興趣,增加自我價值感,也因為父母可以適時指導,學習上的障礙將更容易化解,終能提高學習效果。

  對家長而言,透過實際參與教育活動,可以獲得教養孩子的第一手知識,增加與孩子互動機會,更能了解子女在團體中的行為表現及人際關係,成為一個有效能的家長。

  對教師而言,經由與家長的溝通協調,教師將更能了解家長對學生問題與學校計畫的普遍看法,並能與家長有更佳的互動關係,同時可以擴展視野,將思想延伸到教育範疇之外,促進本身多方面的學習。此外,有效的親師溝通也可以增進教師的士氣,提昇工作滿意度。
  對學校而言,學校接納家長,一方面可更清楚家長的期望,一方面可澄清家長的誤會,一方面家長可協助、支援學校。家長是社區一份子,是學校和社區的媒介,如親師互動良好,將促使學校與社區間緊密聯繫,有助於社區資源的運用。

  因此,「親師勤溝通,教學就輕鬆」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親師的溝通管道是很多元的,老師要盡量暢通、善用個各管道,溝通前做好萬全準備,溝通時誠懇相對,溝通後反省建言、有所作為。家長、老師都是秉持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雙方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因此只要常交流溝通,讓親師間的關係更親密、觀點更緊密,雙方合作無間,定提高教學效能,讓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騏騏 (Elfachi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