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本書的重點摘要之前,一定要提一下,現在師大本部的文薈廳,真的是太美妙+高科技了!
 
原本還在想說,少了麵包店跟自助餐等商店,會有些不便,但是換上了好多好多新桌椅、寬敞又安靜的環境,再加上「自動借還書系統」,可以在玻璃櫥窗選定想看的書(而且裡面的書都好新 =///=!!!)直接輸入學號,就可以立刻借出來,在舒服的文薈廳裡面看,享受閱讀時光~
還書的時候也不用跑圖書館,當場就可以還,真的是超棒的 >////<
 
接著要來進入主題了~
首先,先來看看本書在封面上的文宣介紹:

undefined

==
 
孩子,你還能純真快樂地成長嗎?
 
◇你抵擋的了嗎?行銷廣告無所不在,鋪天蓋地襲來
  電視、網路、電影、雜誌、電玩、音樂、校園、同儕、置入性行銷...
  只要孩子睜開眼睛,勢必會接觸到行銷業者猛烈而又細緻的連番轟炸
 
◇你該如何導正?媒體自律崩壞,孩子不再受到保護
  拜物、品牌迷思、暴力、裸露、拜物、酗酒、色情...
「我還要!」「我現在就要!」,價值觀與行為逐漸變得偏差
 
孩子被灌輸快樂就是買東西、用到爛、丟掉,然後再買更多的東西。
為人父母,你怎麼能夠忍受自己不採取任何行動反制!
 

==
 
接下來下面這可以說是序的內容,放在書中的第一章:
 
==
 
美聯社有則報導,主題是高中畢業舞會的花費越來越高。拉奎爾是位來自康乃狄克州的青少女,她自承:「洋裝花了兩百五十美元,鞋子花了一百美元,最愛的香水是迪奧(Dior)的真我,一瓶六十美元,去了一趟美容院要價七十美元,高級禮車一人是五十美元,還有,光是入場費就要九十美元。」不過,拉奎爾也說了,「一切都好值得!怎麼可以在一生的回憶上貼標價呢?」
 
當學齡前孩童嫌棄玩具,只是因為上面沒有認得出來的品牌;當青少年相信花越多錢,重要舞會的記憶會越甜美;當行銷訊息侵入孩子生活的每一個面向,父母們該問這個問題了,「誰在教養我的孩子?」是不是那些行銷業者和廣告業主?那些告訴你的孩子快樂就是買東西、用到爛、丟掉,然後再買更多的東西的人?還是你?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照顧、樂於分享以及熱愛別人的為人父母者?
 
我們的孩子身處有史以來市場行銷最厲害的世代,我們需要充分了解對此一現象,才能好好面對。我們會先檢視幼童(剛出生到七歲)、兒童(八到十二歲)、和青少年的超級商業化世界。針對每一個年齡族群,我們會提出部分建議,讓父母可以有所作為、降低行銷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
 
==
 
所以總括而論,這本名為「失控的教養」,裡面講的其實就是「行銷與媒體如何影響兒童與青少年」,但如果換成這麼具體又學術的書名,恐怕就沒人要看了吧XD
 
在對剛剛的「官方簡介」還留有大致印象的現在,來看看本書第二章裡面,講到的有趣概念~
 
行銷業者如何賣東西給孩子?利用以下1、2、3的步驟策略
 
1. 你不酷
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遜,例如自己沒能像雜誌和電視廣告中充斥的年輕模特兒一樣纖瘦美麗、皮膚光滑、時髦、甚至具備性感外貌等,只要買下美麗名流或是超級運動員所背書的產品,就可以產生我也擁有「美好生活」的快樂感受。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誘人商品,要是沒有的話,就會產生嚴重的匱乏感。
 
2. 你得要很酷
對於孩子,尤其是青少年來說,被同儕接受、追上潮流,壓力可說是何其大。行銷業者很清楚這一點,並且善加利用這種「恐懼因素」-被「排除在外」的恐懼,讓人覺得如果沒買到這家的產品,自己就成了輸家。
 
產品從「酷」到「過時」的速度越來越快,造成了更多的壓力。孩子一直在想接下來要買什麼最新最炫的商品,只是為了保持很酷的狀態。
 
3. 跟著我們就對了
行銷業者的最後步驟,將「渴望」轉變為「必需品」,並提供孩子需要的所有產品-要穿什麼、吃喝哪些食物、聽什麼音樂…才能讓他們變得很「酷」。如:衣服是基本需求,貼臀喇叭褲本來是渴望(話說現在的流行趨勢,因為韓流的關係,似乎已改成超貼腿窄褲了吧XD),但已由設計師、零售商及行銷業者將其轉變為必需品。
 
以上三步驟的行銷策略,取巧又很有效果,卻將助長孩子養成以下性格:
1. 自我中心:順從你的渴望、做就對了
2. 欠缺耐心:我現在就要!
3. 貪得無厭:我還要!
 
看到這邊,我第一個想到就是,這樣的行銷模式用途真的是非常廣泛!不只是在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上,就連這本書的行銷手法,都可以說如出一轍!就來看看下面的比較:
 
1. 你不酷 v.s. 你很遜:孩子都已經被淹沒在鋪天蓋地的行銷廣告之中了,「只要孩子睜開眼睛,勢必會接觸到行銷業者猛烈而又細緻的連番轟炸」、「你抵擋的了嗎?」
 
2. 你得要很酷 v.s. 你可以做個更稱職的父母:「為人父母,你怎麼能夠忍受自己不採取任何行動反制!」
 
3. 跟著我們就對了:「針對每一個年齡族群,我們會提出部分建議,讓父母可以有所作為、降低行銷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
 
於是,對教養或青少年消費文化有興趣的父母、所學相關人士,或者是我,情不自禁的選擇了拾起本書閱讀。只能說這個行銷策略的真是非常的巧妙,放諸四海皆準哪~創造出潛在消費者的需求,強化它,並把這個需求轉化為必須,可以說是行銷的不敗鐵則了吧。
 
不過,也可以藉此反觀到這個社會或市場需求,仍然充斥著「速食文化」,談論到教養,最吸睛的文章主題,往往是在點出一個不能否認的衝擊之後,接下來以專家的姿態,直接點出「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去「改變」孩子棄惡、向善,成為父母心中,或是社會形象上「良好的樣子」(但有時往往連父母也都不是這個樣子,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推動閱讀」,顧著要孩子不要看電視、去唸書、多閱讀課外讀物,自己卻手拿遙控器轉個沒停)
 
本書第一、第二章的內容,可以說是最精華的重點部份,而從第三至第十章,則是比較細節的研究及解釋,把電視節目與廣告、流行音樂、購物商場情境、網路及遊戲、暴力與性等,對兒童及青少年的關係與影響,用實際的歌詞、問卷案例及遊戲內容,加以引用說明。
 
也讓我感受到,相較於美國文化,亞洲文化的確是較為內斂幽美,至少在我們的華語流行歌曲中,談論感情的歌詞,多是在表達單戀時熱情卻又有些膽怯的心情,或是失戀時雖心碎難過,還是要堅強起來、勇敢放手的心情,不會把那些露骨的暴力與性、酒精與毒品或是難聽的物化女性用字,直接納入歌詞之中。
 
最後在附錄的部份,本書附上了許多國內外的網路資源,列舉幾個如下: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體素養教學資訊網
http://192.192.159.186/
 
eTeacher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網
http://eteacher.edu.tw/
 
兒少新聞妙捕手
http://www.newscatcher.org.tw/
 
親子天下
http://www.parenting.com.tw/
 
在心得的最末,來個總結吧。本書除了給予許多令人震驚的媒體現實與行銷手法、冠冕堂皇的品格教育論調,更描寫了許多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例如:青少年不喜歡被人操弄的感覺,尤其是被成人,但是他們卻深深受到同儕的影響,並輔以許多實際的例子加以說明。在「失控」的聳動標題之下,為數眾多的實際故事案例,可以說是本書值得一讀的有趣地方。令人不禁反思,媒體與教育,不必全然是對立的關係,在充足的陪伴、傾聽與理解之下,行銷媒體也可以是家庭之間茶餘飯後促進思考及親子關係的好話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騏騏 (Elfachi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