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第三次住雲仙樂園,前兩次都是在五月的螢火蟲季時去住一天,這樣在晚上賞螢後,就地沐浴休息比較方便輕鬆,隔天再從鳥鳴聲中蘇醒,早餐附贈山景佐芬多精~

這次在不同以往的季節~夏蛙季,而且還住兩天,想看能不能看到更多的蛙蛙(事實證明,真的有!而且比起五月真是超多的!走路都要小心別踩到),也想在這32夜的行程,體驗暫時「隱居山林」的感覺~

封面圖.jpeg

因為換用MacBook Pro的關係,這次的封面圖換用Keynote(Mac上的簡報軟體)做,咻咻說看起來很有新感覺,你們覺得呢?

搭纜車上雲仙樂園,爬上階梯後,在飯店前的小橋先拍個照~因為好久沒帶單眼出門了,要找回手感~

IMG_4457.jpg

話說爬上雲仙樂園的階梯(好像有200階?),在我們2013年(園區改為生態主題經營後第一次造訪)爬時還覺得有點累,要休息很多次才終於抵達飯店區,但在體驗過園區內珍貴美麗的自然生態景觀,頻頻讓我們讚嘆「太好玩!」便再也沒覺得它是障礙,甚至這次來反而覺得它像是個讓人逐步提昇的「靜心過程」,我帶著既熟悉又興奮期待的心情,簡直健步如飛了呀哈哈~(原本明明爬個象山都要了我的命的說

因為房間Check-in要15:00過後,所以我們先在葉綠素咖啡廳享用下午茶~這是在「一泊三食$3688」的方案中附的,我們都選鬆餅,不想吃手工餅乾

IMG_4465.jpg

大概是為了環保節能,而且山上也比都市涼爽許多,咖啡廳或餐廳都沒有開冷氣,對我來說是還好,開著窗也有山裡的風(芬多精和負離子MAX),我邊吃下午茶還開心地拿出帶來的書看,不過咻咻就會覺得有點熱。

吃完下午茶進房後,發現這次的房間景觀也超棒!在房間內就可以聽見潺潺溪水聲跟蛙鳥鳴唱的協奏曲,看出去則可以看到小橋跟景觀湖~

IMG20180801152559.jpg

接著要先趁天還亮著,趕緊探勘環境,這樣晚上夜遊賞蛙,才會更熟悉地理環境~

我真的超∙愛雲仙樂園裡面的景觀,先給你們看看三張我最得意的照片:

IMG_4539.jpg

IMG_4532.jpg

IMG_4559.jpg

是不是彷彿在動物星球或Discovery電視節目上才看得到,很有「失落的昔日樂園,卻是自然生態的新樂土」的感覺呀!我每次來都很有一步步踏進桃花仙境的感覺!

而且在颱風或地震等大自然的大規模洗禮後,又會產生出新的地貌景觀(工作人員整復辛苦了!),讓我們每次來都是一場新的探險。(園區不用特別設計什麼新活動,永遠都能讓人很有新鮮感的啦🤩)

雖然很多人造建築物失去了原本的功能,但是四周仍都打掃得很乾淨。乍看雜草繁花茂盛的園區步道,當仔細觀察,還是看得出來哪些是有常在整理、可以探險的「小徑」;而直接堆放在草地上或走道兩旁的落葉枯幹,是要維持生態系完整,先讓蝸牛有得吃,這樣螢火蟲寶寶們有充足的蝸牛吃、順利成長,我們才有美美的螢火蟲看唷~

~白晝之章~

在環境勘查告一段落,就可以開始尋找好朋友跟小夥伴們啦~首先是白天的「白晝之章」,在太陽下山前,來看看有哪些收穫~(為了讓本篇遊記讀起來更順暢,已經把三天的白天照片都彙整在一起了~所以我們不是進了精神時光屋,第一天的白天就玩這麼多啦🤣)

從靜態的開始,水池裡有羞澀綻放的粉紅睡蓮~

IMG_4620.jpg

接著另一個水池邊,有假裝自己是落葉、正在休息的斯文豪氏赤蛙

IMG20180802172942(斯文豪氏赤蛙).jpg

 

 蛙知識~斯文豪氏赤蛙

算是大型蛙蛙,身長5~8公分都有,在雲仙樂園裡水流邊的岩壁上很容易找到牠們(在接近垂直的壁面,牠們都能跳超高超遠!)。

不過因為牠們喜歡各自保持距離、獨立性很高的關係,在整個園區都找得到牠們的蹤影。

每隻斯文豪氏赤蛙的顏色都不太一樣(個體間的外觀差異很大),大多是綠色、褐色交雜(跟牠所在的位置也會有些關係,四周都是青苔綠葉的可能會更綠,四周都是枯葉的可能會更偏咖啡色,以隱身在環境中);在偏藍色的石頭上或溪水裡,我們也看到一些帶藍色的斯文豪氏赤蛙。

斯文豪氏赤蛙是台灣特有種,而且叫聲很特別,是像「啾」的鳥叫聲,所以也稱「鳥蛙」。

<參考資料>

(1) 國家公園蛙類圖鑑—斯文豪氏赤蛙:像小百科般的介紹,有叫聲可以聽。

(2)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斯文豪氏赤蛙楊懿如的青蛙學堂—斯文豪氏赤蛙:更詳細的物種描述資料。

(3) 台灣兩棲類生態影像—斯文豪氏赤蛙:從蛙卵、蝌蚪到成蛙的照片。

 

同場加映,我在2013年5月來雲仙樂園時,白天拍到的蛙蛙們~

在岩壁縫裡、石頭上休息的斯文豪氏赤蛙

IMG_5197(斯文豪氏赤蛙).jpg

IMG_5212(斯文豪氏赤蛙).jpg

還有在水塘裡成群鳴叫的腹斑蛙

IMG_5039(腹斑蛙).jpg

IMG_5078(腹斑蛙).jpg

在這次找蛙蛙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有聽到腹斑蛙「給給給」的叫聲,可是卻一隻也沒拍到⋯⋯還好之前有拍過了!

 

 蛙知識~腹斑蛙

腹斑蛙此起彼落的「給給給」叫聲很大,但都躲得很隱密。

在雲仙樂園裡,有三種蛙蛙長得超級無敵像:腹斑蛙貢德氏赤蛙,跟拉都希氏赤蛙(明明長超像,卻是不同種,不能互相交配),都是咖啡色蠻大隻、肚子胖胖的。若要區別牠們,腹斑蛙的特徵是耳朵邊是黑的,貢德氏赤蛙的耳朵邊是白的,拉都西氏赤蛙則是皮膚比較粗糙有顆粒。

<參考資料>

(1) 國家公園蛙類圖鑑—腹斑蛙:像小百科般的介紹,有叫聲可以聽。

(2)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腹斑蛙楊懿如的青蛙學堂—腹斑蛙:更詳細的物種描述資料。

(3) 台灣兩棲類生態影像—腹斑蛙:從蛙卵、蝌蚪到成蛙的照片。

 

回到本次遊記,在枝梢上,有不怕生的攀木蜥蜴,讓我十分靠近地為牠拍了好多帥照~

IMG_4581(攀木蜥蜴).jpg

呃,長得很像小蛇長了四隻腳的長尾南蜥,都跑超快拍不到啦⋯⋯ 若想知道牠的長相的,可以看維基百科

在水池邊的樹幹上,有一隻還在睡覺的布氏樹蛙(又稱白頷樹蛙)~在樹幹上發現牠真的超驚喜的!而且他睡得很熟,我怎麼靠近拍都不會驚動牠耶~

IMG_4599(布氏樹蛙).jpg

 

 蛙知識~布氏樹蛙

平常棲息在樹上,特徵是指頭大大的(有吸盤),另外大腿內側有黑色網紋,像穿了性感的黑色網襪(沒把腿伸開看不到)。

<參考資料>

(1) 國家公園蛙類圖鑑—布氏樹蛙(白頷樹蛙):像小百科般的介紹,有叫聲可以聽。

(2)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布氏樹蛙(白頷樹蛙)楊懿如的青蛙學堂—布氏樹蛙(白頷樹蛙):更詳細的物種描述資料。

(3) 台灣兩棲類生態影像—布氏樹蛙(白頷樹蛙):從蛙卵、蝌蚪到成蛙的照片。

 

然後我們到溪邊戲水,也是溪魚跟溪蝦的大豐收~才剛踏進溪水裡,溪魚跟溪蝦們就完全不怕生地蜂擁而上⋯⋯我們的腳,接著便展現出誰也不讓誰、先搶先贏的態度,又是夾又是吸的。不曉得我們的腳上到底有什麼好吃的⋯⋯🤔


▴在我腳上找吃的之小溪魚與小溪蝦

然後是在水深處悠遊的溪魚們,超多的!在錄的過程,我還要小心自己不要因為被小溪蝦們夾痛,而一個不穩栽進水裡。

還有驚人的大隻溪蝦!一開始看到,完全不想靠近,覺得被牠夾到一定超痛的!結果咻咻後來豁出去,勇敢讓大蝦爬過來看看~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牠爬到了腳背跟腳踝附近。後來有一段沒錄到,是牠竟然去夾腳的大拇指跟食指中間的皮!用牠的大螯夾下去,連咻咻都驚聲大叫「超痛啊!」

這裡的溪水真的很清澈乾淨,也超冰涼,還有很多小夥伴們,我們看到的溪蝦是粗糙沼蝦,溪魚則有四種,最多的兩種是臺灣白甲魚(又稱苦花,特徵是魚身銀亮、沒有明顯的條紋)跟臺灣馬口魚(又稱一枝花,特徵是魚身的中間一條橫的黑條紋很明顯),另外還有數量比較少的臺灣石賓(身上有許多明顯的直斑紋,上游看到的較小隻、下游一點有看到較大隻)跟日本禿頭鯊(又稱和尚魚,有點像垃圾魚會吸在地上,但在靠近我們時,會一直會被蝦子揮螯趕走)。

白天的發現到此告一段落,在進入「夜晚之章」之前,有三點是我覺得一定要提一下的:

1. 園區內的洗手間很充足,而且都是乾淨不臭、可以正常使用的喔!只是晚上為了螢火蟲、青蛙等小夥伴們重要的夜生活時間,所以不會開燈。

2. 園區內雖然在山上,但跟一般人刻板印象很不一樣的是,這邊沒什麼蚊子!以我向來是蚊子大餐的體質來說,在這邊根本不需要防蚊液,甚至連揮拍蚊子都不必!大概因為青蛙數量眾多,蚊子蒼蠅都不夠吃啦!哈哈哈!

3. 頂多就是蜜蜂多了些(這也是生態環境良好的指標之一),注意服裝不要太鮮艷、身體不要太香(像花),當蜜蜂在身邊或臉旁飛時,就冷靜不動、平靜地慢慢離開(雖然嗡聲之大真的很嚇人)。切記不可大力揮舞,否則會讓牠以為你要攻擊牠,為了自保而螫人。⋯⋯我在想,蜜蜂是不是對人類也很好奇,才要對每個上山的遊客,都嗡嗡嗡地全身打探一番才願離去呢⋯⋯🤔

~夜晚之章~

用過晚餐,到了披上滿天星斗的夜晚,雖然沒有蜜蜂(蜜蜂都去睡覺了),但是「蛇出沒注意」,所以更要時刻提高警覺~(呃,白天也是會有蛇啦,只是因為平時對視覺依賴的比例高,在晚上少了日光,對蛇的存在會比較後知後覺⋯⋯)

我們第一晚的夜遊是跟著夜間導覽一起走(19:30~20:30,約1小時),第二晚我們就自己走了(19:00~20:30,約1.5小時),一個晚上可以看到超過40隻蛙蛙喔~

登愣~白天完全不知道躲在哪裡的貢德氏赤蛙登場了~晚上倒是靜靜地讓我拍呢~

IMG_4674(貢德氏赤蛙).jpg

 

 蛙知識~貢德氏赤蛙

貢德氏赤蛙此起彼落的「ㄍㄧㄡˋ」叫聲很大,但也是都躲得很隱密。

在外觀的區別上,貢德氏赤蛙的耳朵邊是白的,或往回參考腹班蛙的介紹。

<參考資料>

(1) 國家公園蛙類圖鑑—貢德氏赤蛙:像小百科般的介紹,有叫聲可以聽。

(2)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貢德氏赤蛙楊懿如的青蛙學堂—貢德氏赤蛙:更詳細的物種描述資料。

(3) 台灣兩棲類生態影像—貢德氏赤蛙:從蛙卵、蝌蚪到成蛙的照片。

 

接著是夜晚到處活躍的斯文豪氏赤蛙~讓我又跪又趴地伏在岩壁邊,甘願為你們拍出美照~

IMG_4667(斯文豪氏赤蛙).jpg

IMG_4713(斯文豪氏赤蛙).jpg

IMG_4717(斯文豪氏赤蛙).jpg

一併附上2013年5月拍到身體帶藍色的斯文豪氏赤蛙~跟旁邊的枯葉比起來挺小的,是隻還年輕的小蛙蛙呢!

IMG_5137(斯文豪氏赤蛙).jpg

回到本次遊記,白天還在樹幹睡覺的布氏樹蛙,晚上都醒了呢~頭稍微轉過來看我,脖子邊皺皺的皮膚真是超可愛的

IMG_4697(布氏樹蛙).jpg

還有超級無敵小隻,可能尾巴才剛消失沒多久的小不點布氏樹蛙~手腳都抓著莖枝的模樣敲∙級∙可∙愛!!!

IMG_4699(布氏樹蛙).jpg

然後是稀少的褐樹蛙,我們來雲仙樂園這麼多次,這是第一次看到!

IMG_4653(褐樹蛙).jpg

 

 蛙知識~褐樹蛙

褐樹蛙的叫聲比較碎小,特徵是兩眼間有三角形淺色斑。

<參考資料>

(1) 國家公園蛙類圖鑑—褐樹蛙:像小百科般的介紹,有叫聲可以聽。

(2)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褐樹蛙楊懿如的青蛙學堂—褐樹蛙:更詳細的物種描述資料。

(3) 台灣兩棲類生態影像—褐樹蛙:從蛙卵、蝌蚪到成蛙的照片。

 

正當我們心滿意足地找到一堆蛙蛙,仰望著天空,發現好像有什麼在閃⋯⋯結果就一起看到了一顆超亮的流星!!! (後來查了一下,是「英仙座流星雨」的前奏唷~)

這次旅程不只是看到了之前都沒看過的蛙蛙,竟然連流星也看到,實在太驚喜了呀~~!😇💕

沒想到在下個瞬間,就立刻被嚇到腿軟⋯⋯我繼續拿著手機的手電筒往地上四處照,緩緩往前走,結果看到了大概是我的手腕粗、曲在草地上,正在爬行的蛇!!!

我當下真是太驚恐了,只看到彎曲的部分折超多的,表示牠很長!因為距離實在是太近了,我連忙抓著咻咻想退後,只想趕緊退離牠,連蛇的頭在哪邊都不想知道,更不想看到牠立起來看我們的樣子(示威姿態)!我一邊調整呼吸(深怕恐懼反而引來野生動物的好奇而攻擊⋯⋯),一邊緩緩遠離看到蛇的區域。(後來在又害怕、又想知道牠到底有沒有毒的好奇心驅使下,根據牠的紋路,查到了牠是可以長達160公分的大頭蛇!微毒、日夜兼行,膽子大的可以看台灣蛇類網,有清晰的照片跟介紹。)

嗯,在驚嚇後用盤古蟾蜍壓壓驚⋯⋯(這是2013年5月拍的,緩緩走在路上的盤古蟾蜍)

IMG_5142(盤古蟾蜍).jpg

 

 蛙知識~盤古蟾蜍

盤古蟾蜍是台灣特有種,大隻的甚至可以到10、20公分大,皮膚粗糙,受威脅時耳後腺會釋出毒液。

在台北的公園也很常見到,只是通常小隻很多,不像山裡的蟾蜍這麼巨大。

<參考資料>

(1) 國家公園蛙類圖鑑—盤古蟾蜍:像小百科般的介紹,有叫聲可以聽。

(2)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盤古蟾蜍楊懿如的青蛙學堂—盤古蟾蜍:更詳細的物種描述資料。

(3) 台灣兩棲類生態影像—盤古蟾蜍:從蛙卵、蝌蚪到成蛙的照片。

 

到了遊記的尾聲,放上騏騏玩漆彈的影片~噢耶!我總共有打中三個目標唷!!! 雖然一打中後就立刻說「好累喔~要休息一下!」有點漏氣,但是沒辦法,瞄準真的很需要專注精神力嘛!

總而言之,雲仙樂園真的很適合喜好親近自然生態的人們,尤其我覺得雲仙樂園彌足珍貴的地方就是,不僅生態資源豐盛,大自然裡的動植物小夥伴們都想來住、繁衍子子孫孫,而且不像登山野營,在這裡是很安全、可以放心遊玩的!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感官一定要打開,仔細深刻地觀察身處的環境,不要任意驚動打擾了這裡原本的居民囉!

什麼?整篇遊記都沒有我倆的合照?嘛,結婚兩周年的紀念紀念照也還沒拍,等靈感浮現,年底前都還有機會囉~

 

文長注意的後記(閱讀前,建議可以深呼吸一口氣,換上溫和的音樂)

八月初的時候,這場到烏來雲仙樂園32夜的山居小旅行,既是暑假慰勞之旅,也是結婚兩周年的紀念小旅行(延伸閱讀:結婚一周年紀念),還可以體驗一下我嚮往已久、卻從未知悉那「住在山裡」的感覺,到底會帶給我什麼樣的經驗(期待的總是驚喜,但似乎總伴隨一點驚嚇)。

行前,我抱著既興奮期待又有點小擔憂的心情,不曉得遠離市區的不便會不會讓我打退堂鼓,不曉得連三天待在同一個地方,我真的都能覺得既充實又放鬆?(白話點說,就是「好玩」啦!)

沒想到,下山之後,才不過一天,就讓我非常想念山上的一切。「掰掰!我得先離開一下,我會再回來看你們的!」是我在下山前,情不自禁對山的吶喊。

那山、那水,那樹、那石,那蛙、那鳥,甚至是那蛇。早在我懂言語之前,就已跟我血脈相連、情同手足。在白天有著陽光雲霧、在夜晚有著滿天星斗的無盡天空,是我此趟生命之旅的真實父親;而承載著山林與溪流,透過花草、樹木跟岩石,讓我感受到妳的溫暖的,是我此生的真實母親。

在那無條件對萬物生靈給予愛的環境裡,我只是其中一員,我「回家」了,跟兄弟姐妹、至親好友們,還有真實的父母,終於團聚了。

原來,在我的意識中,我喜歡山而不喜歡海[1],每到假期總想往山上跑,不論是花季、蛙季,還是瀑布溪水、披上落葉披風的草地,還有就像沾了牛奶白鬍子的山頭……總有玩不膩的新奇事物在等著我,永遠都還有新鮮事;通通都是潛意識不斷想「帶我回家」的信號。

待足32夜,才夠讓我深深體會,那裡才是「我的家」。

上山時,撲鼻而來的芬多精,立刻讓我腦中不斷響起「對了!這就對了!」的歡欣鼓舞聲,還有「終於來了!」欣慰感。

在山裡,不論在視覺、在聽覺、在嗅覺,我可以放心地開展所有感官,包括我已知的、我還未知的,讓所有感官全面開展,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生命禮讚,讓我沈浸在全然放鬆又專注[2],既平靜又喜悅[3],那單純因生命萬物存在的狂喜[4]

那原本讓我在人群中備感艱辛的「高敏感」特質,平時必須不斷巡邏覺察,確認是否關閉再封鎖的感官接收器,當我回到大自然裡,放鬆地讓它們盡情伸展、盡可能地擷取資訊,竟出乎意料地可以為我帶來那麼多、那麼美妙的體驗。

當我打開全身的毛細孔,細細品味著身處全方位由愛而構成的場域,被溫柔環抱著,是多麽的溫暖、安心,而有力量。

下山後,看著一棟棟比鄰相接的水泥建築,平坦黝黑的柏油路,還有路旁的行道樹,一切都變得「好奇怪」……以前從來沒這麼想過,明明我是個在市中心出生成長的「都市俗」,那些從小到大都理所當然的存在,竟然在這麼幾天而已的時間,原本以為是出身鄉下的「鄉巴佬」,因為生長環境才會有的想法,現在看起來,卻開始在我的腦中悄悄扎根,還愈發根深蒂固。

在主流社會眼中燈紅酒綠的繁榮地區,我現在看起來,卻像是一片沙漠;只要下了山(出了雲仙樂園),不管是老街還是市中心,對我來說都是「市區」,並無二致;那些因「地點區位」不斷飆漲的房屋,交通再發達、生活機能再方便,對我來說,只要離山遠,就是偏僻;那些擁擠的集合住宅,根本不像「人」該住的地方;那些行道樹,明明還是森林家族裡稚嫩青澀的成員,卻已經得上火線,一個園圃一個坑,為都市道路的空氣淨化盡一份心力;花圃裡的園藝花草,就像「上班」般的勉強挺著身子;那些柏油路,把土地的生氣都覆蓋過去,讓我無從得知,在這片區域上生活的大家,最近還好嗎?也無法得知,自己是否有持續走在真實自我的正軌上,還是隨著社會制約起舞,為了保護自己,而長出了一層又一層的保護膜、防護罩?在繁榮發展的城市裡,我們從不斷創新突破的科技,獲得了便利與衛生的現代生活,卻失去了與自然的連結,連帶失去了與內在自我的連結。

當我為了重拾內心的真實聲音,當我更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覺察⋯⋯當我的內心或頭腦,寂靜的只剩下「當下」,在我腦中穿過的訊息,只剩下:剛才那是鳥聲、有了一聲蛙鳴、現在這是溪水聲,便不再有任何煩憂可以干擾我,影響「真實的我」在每個當下去做最需要做的行動。

我再也不必去煩惱「我是誰」,也不必再去費心塑造或維護所謂「我的形象」,去考慮我該是什麼樣子、又該如何行動。就算遺忘了一切,只要我還呼吸著一口氣,「真實的我」就存在我體內,它用無條件的愛照管著我,它清楚知道怎麼做對我來說是正確的,是能讓我「活出自己」的。

最後我想摘錄《人類圖去制約之旅》作為結尾:

當我唱著歌,我會進入我的核心;當我跳著舞,我會進入我的核心;當我躺在陽光下,我會進入我的核心;當我聽著風聲鳥鳴,我會進入我的核心。

⋯⋯即使有我喜歡的東西,如果它是我這一生該得到的,它會來到我面前。

當我臣服於生命,即便我一無所有,我也擁有了全世界。

 

 註:

註[1]:關於「喜好」,我其實無力「掌控」我的喜好,它總是讓我「發現」。我亦毋須掌控我的喜好,只要順著它,自然會帶給我喜悅、豐盈與滿足。

註[2]:「全然放鬆」跟「專注」,兩者乍看之下有了矛盾,但這其實是「感受當下」、真正「活在當下」的狀態,延伸閱讀《自然就該這樣玩:深度自然體驗》

註[3]:「平靜」的是情緒中心對情緒的覺察,「喜悅」的是G中心對愛的感受。

註[4]:狂喜是認同所有的存在:看著草地上的鳥兒在覓食,我喜悅;看著草地上的狗兒在歇息,我喜悅;當律動自己的身體,我喜悅;當想起我思念的人,我喜悅;當體會艱辛生活的人們,我慈悲;當放下讓我煩憂的人事,再當認同他們於這世上光是存在就帶來的貢獻,我敬畏。在光明與黑暗之間、善與惡之間,認同所有的存在,能帶來最高層次的體悟感受。延伸閱讀:《愛是圓滿的開始》、《個人覺醒的力量》

 

 相關文章:

▸ 慢活山居時光

▸ 新發現秘境!野餐賞鳥的好地方~廣興河濱公園

烏來一日遊

大興奮!市立動物園之大騷動

日本東京/新宿御苑賞櫻花~

歐洲巴黎自助蜜月❤行程&花費紀錄

《自然就該這樣玩》書評筆記

《歡迎光臨森林祕境》書評筆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騏騏 (Elfachi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