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主要閱讀陸洛的人格心理學,所寫「科學、哲學與佛學」期中報告。

雖然科哲佛是人稱的涼課,不過人格心理學這東西,本來就想多了解
以後在學教心的時候,也能比較快進入狀況
所以放棄了神秘的「前世今生」,取「人格心理學」作為期中報告的主題。

礙於頁數關係,所以報告內容僅有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派的摘要及心得。


附上報告的輸出檔:騏騏&咻咻的科哲佛期中報告------------------------------------------------------------------------------------------------------------------

人格心理學(心理分析學派)


一、摘  要:

  關於人格的定義,所謂的人格(personality)指的是存在於個體之內的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持久性心理傾向與特徵,此種傾向與特徵與外在環境互動而決定個人的思考、慾望、情緒和行為等。人格可定義為:「每個人獨特且一致的行為表現」。它包含兩層意義: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仍表現一樣的行為(一致性);以及每個人在同一個情形下的不同表現(特殊性)。

  這篇報告所探討的主題則是人格心理學裡的心理分析學派,而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者即為鼎鼎大名的佛洛依德。佛洛依德的理論有三個主要的假設:一是他認為潛意識是人類行為的主宰;二是他認為孩童時的經驗大大地影響了成年時的性格;三是他認為性格的形成有賴個人如何因應他的性衝動。

  佛洛伊德的人生觀視人為一個能量系統,他所提出的性格結構分為三個成分,分別為「本我」、「自我」及「超我」,在他看來,性格就是這三種「我」互動出來的結果。而人格運作的歷程又以行為的基本動機分為生之本能(Eros)與死之本能(Thanatos),分別對應性與攻擊這兩種佛洛依德最強調的本能,生存本能就是性驅力(sexual drives),它是精神的主要動力,佛洛伊德稱之為慾力(libido),死亡本能主要表現在攻擊和自我毀滅他認為跟其他的人類動機比起來,性跟攻擊給人的聯想常是曖昧不清的,社會對這兩者的規範也常混雜很多似是而
非的訊息,令人難以捉摸,因此他認為性跟攻擊常帶來較多的困擾。同時性與攻擊比其他生物性衝動更常被抑制。因此佛洛依德認為這兩者常因為社會規範使這兩者的滿足受阻。

  而佛洛伊德對於能量的看法,為人是一個半封閉的能量系統,動力的功能在於:轉移(改變本能的方向或性質,如發怒)、宣洩(cathexis,將能量投注在某物上)、反宣洩(anticathexis,抑制能量之投入)。這個能量系統也是他個人的人生觀,認為人和其他動物一樣為本能所策動,其本質主要為性和攻擊的本能,並且他認為人依據享樂原則而作用,尋求各種願望無羈絆的滿足。   
 
  對於焦慮與防衛機轉部份,在佛洛依德看來,行為是一連串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內在衝突的後果,因為本我要立即滿足衝動,但社會規範卻常常不允許,尤其是社會不允許的性跟攻擊,常常被壓抑在個人的潛意識裡。雖然我們無法意識到潛意識裡的這些衝突與掙扎,但這些衝突會引發焦慮,焦慮會使自我意識到本我好像快要超出可掌握的範圍,而隱約有種不祥的預感。焦慮對個人而言是一種壓力,我們會竭盡所能地擺脫這個負向的情緒,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防衛機轉。防衛機轉是保護個體免於痛苦的負向情緒(如焦慮、罪惡感)的一種潛意識反應,簡單來說,就是一些自己騙自己的心理花招,下面就是幾種常見的防衛機轉:投射(projection,將自己內心不為外界所接受的想法,加在別人身上,認為那是他人的想法)、否認(denial,否認現實或否認衝動)、抽離(isolation,將事情從記憶中抽離出來, 或將情感成分從記憶或衝動的內容中抽離出來)、抵銷(undoing,以另一種舉動神奇地抵銷原先舉動的效果)、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有了不為人接受的衝動或想法時,以承認並表現其相反狀態來防衛)、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對行為重新解釋,使它顯得合理、易為人所接受)、潛抑(repression,將思想、觀念、或願望從意識中除去)、昇華(sublimation,原先用以滿足本能的活動為更崇高的文化目的所取代,離開原來本能的直接表現甚遠)。

  談完了人格的結構及機制,但是人格是會因為接觸了不同的人事物而改變的,所以接著討論到的是人格的成長與發展。佛洛伊德認為人格的成長與發展有思考歷程的發展及本能的發展兩部份。思考歷程的發展又分原始的思維歷程及次級的思維歷程。原始的思維歷程是潛意識的語言,在此任何物體的心像和實物完全相同,分不清現實和幻想,而有幻想思考的產生。次級的思維歷程是意識的語言,是學習、思想、記憶和現實驗證的語言。與此相當的是自我和超我的發展。而本能的發展,佛洛伊德認為本能的根源在身體的緊張狀態,多半集中在身體的某些部份,稱為慾帶(erogenous zones)。在發展早期多集中在某些特定部位,他提出五個階段的性心理發展,分別是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兩性期。

  最後,人格所產生的心理疾病,佛洛伊德依人格類型分為兩種:滯留作用及退化。滯留作用(fixation)是一個人在某個發展階段如果得到滿足太少,那麼他會害怕不敢進入下一個階段,反之如果得到滿足太多,也沒有動機再往前進,滯留作用於是發生;一旦發生滯留現象,個人雖然發展到後期,但仍然努力希望得到和早期階段相同的滿足;而五歲以前是人一生中發展的重要階段。而退化(regression)是個人尋求回到早期的滿足方式,即較早的滯留點,常在壓力的情況下發生。


二、參考資料:
1. 人格心理學(正體中文),陸洛,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2. 人格心理學課程的魅力(簡體中文),Yuhong,積極心理學論壇
3. 心理學資訊網(正體中文)


三、心  得:

  在這個茫茫無盡的人生問題中,能拿來作為探討與報告的主題實在太多了,而我這學期所選修的教育學程——班級經營中,剛好有提到「人格心理學」這塊領域,而我對此也正是雖好奇但一知半解的情狀,所以便利用課餘時間,多閱讀有關於人格心理學的內容,並擇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派作為此分報告的主題。

  「人格」這個詞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然而能夠清楚回答「什麼是人格」這個問題的人卻不多。對於班級經營所探討的,人格只被粗略的分為需要與動機、自我觀念、價值觀念及態度與興趣四個方面;而讀過了條理分明且完整豐富的陸洛所寫之人格心理學,其所包含的內容,真是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想。

  讀完之後的感想,除了理解人格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及理論的知識能力,也對健康人格的培養、價值觀的形成和積極人生的態度都起了促進的作用。比如,在學習人格的結構和特徵時,我可以瞭解自己的人格特徵,知道自己那些人格特徵是積極的,那些人格特徵是消極的。麥克阿瑟嘗言:「自知乃是知識的基石」,能最清楚認識自己的,並實際有些作為的,除了自己沒有別人,而對自己的人格特徵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可以更認清本身及週邊事件發展的前因後果,及對新知識的探索,都有正面的影響。

  雖然利用課餘時間研讀了這些,對於分數上不會有太顯著的影響,但是受益絕對是非淺的,人格心理學的學習不僅讓我一窺心理學世界的其中一個面貌,更重要的是對人格心理學理論學習和實踐,有益於學習者健康人格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給予人積極人生的態度,這就是人格心理學的獨特魅力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騏騏 (Elfachi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