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書名:就業的終結:你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

作者:泰勒‧皮爾森 Taylor Pearson
出版:天下雜誌

個人評等:

微書評:在這個動盪迷惘的世代,《就業的終結》在近百年來一般普遍的「人生腳本」之外,指出了一條明晰的嶄新道路。「你不是一定要創業,但一定要擁有創業家的思維。」本書所提出的創業思維,可說是在「後就業時代」求生的必讀書目之一。

※點此直接看【讀書筆記懶人包】,或是繼續看下去…

作者本身投入的產業橫跨寵物貓家具、交友網站等各種產業,他根據與第一線創業家的數百次互動,告訴大家在面對混沌不明的經濟發展轉型期,如何投資於創業技能,在生活中創造更多的自由、意義和財富。

在創業的實務及理論之外,本書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別當火雞〉的寓言故事。它用非常諷刺的手法,點出了一般大眾盲從遵循的人生腳本,可能只會讓人們一個個成為感恩節上的火雞點此看更多

雖然說「創業」不是萬靈丹,厭惡工作的人不是只要創業當老闆就能開始一帆風順;但是創業的精神及技能,卻是不論我們有沒有要創業,都需要正視與學習的。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當舊有的經驗崩塌,看似前途渺茫的困境,也是樹立新指標的絕佳機會。過去成本高昂、難以取得的工具或資源,現在變得垂手可得。創業的風險固然不會消失,但創業精神選擇接受挑戰,持續探索與爭取回饋,不斷改進產品、降低風險,並在此過程中,讓創業家用自己想要的方式過活,體現真正的自由與成功。

 讀書筆記懶人包 
(快速抓重點、看本書金句及心得)

推薦閱讀族群:對工作感到失望,覺得再換下去也不會比較好的人

在這本書裡不論是作者獨到的觀點,或是許多創業家的成功故事,能幫助讀者開啟一扇新窗,試著跳脫過往「就業者」的觀點,改用「創業」的角度,來看待以往平凡的事物,而引發新的想法及啟發(就像《湯姆歷險記》中原本討人厭又累人的刷油漆工作,也能變得有趣起來)。

為什麼我讀這本書?

工作換來換去,到最後覺得其實到哪裡都差不多,都是些既不值得我賣命,還更要擔心若付出太多,到頭來沒有相對應報酬、失去了健康,什麼也不剩。

看到書名「就業的終結:你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真是切中我心!沒錯,我的未來應該掌握在我自己手中,而不是任何公司榨乾用盡就扔的棄子。

但是以現今社會「先考上好學校、靠工作餬口、再靠投資退休」這種普遍的人生腳本外,還能怎麼做呢?如果不照著這些既定的遊戲規則來找出獲勝方法,還能怎樣玩好人生這場遊戲呢?

抱著這些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想看看作者的故事與看法…

本書簡介

怎麽回事?擁有高學歷、令人羨慕的工作,加班從無怨言。但是,突如其來就被解雇了……人再拚命,也拚不過改朝換代的顛覆。你可能百思不解:科技明明應該帶來新未來,為何這麼多人降低了期待卻還是找不到適合的工作?

我們覺得身陷停滯,並非因為全球性經濟衰退,而是不知道自己處於兩個截然不同經濟發展的轉型期。要搭上新的成長列車,我們必須放棄只找尋穩定明確的工作之路,讓自己擁有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中也能發展出應對風險的能力。

本書作者Taylor Pearson是美國創業家,走訪全球上百位創業家,分析過去700年經濟發展的縱深,帶你看清轉型中的工作與個人能力新方向。

你不是一定要創業,但一定要擁有創業家的思維。創業是一套技能,一種能夠取得和投資的資源,你可以投資創業這套技能,就如同你投資於知識一樣。

如果我們能在這片混亂的新趨勢中,創造不被輕易取代的個人價值,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工作的意義,以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多報酬。

重點摘要:

1. 你不是一定要創業,但一定要擁有創業家的思維。

2. 別當火雞:尋找沒有風險、收入穩定、升遷明確之路,乍看之下既聰明又安全,然卻會暴露在未來的巨大風險中──就像隻從小被悉心呵護長大的火雞,直到知道感恩節的到來。

3. 在傳統工作逐漸被機器和AI取代的現在,能夠在混沌不清的情況還能持續創造秩序和系統,並讓市場需求得到滿足,這就是創業家在做的事。

4. 是危機也是轉機:創業雖不是萬靈丹,創業的風險也固然存在,但現今確實是最容易創業的時代。

5. 從「就業」轉向「創業」,不但把工作的主導權重新取回自己手中,更是在致富之路上從慢車道切到了快車道。

閱讀心得

1. 穩定的收入易讓人產生自己正穩定創造價值的錯覺。不穩定的收入,反而能培育「反脆弱」的特性,在因應風險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2. 人的腦力跟時間是有限的資源,隨「創業含量」逐漸上升,「知識含量」便逐漸減少。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創業家常能廣博通曉眾多領域,但若要頂尖專精的知識或技能,他們就會另請高明來協助他們。

3. 創業的思維與技能就像是「投資理財」,在學校教育裡頂多有非常初淺的認識,然而其重要性卻是相當於求生必要裝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4. 「就業遜斃了,因為它被侷限在有限的槓桿和有限的控制。」重新設計遊戲規則,才能讓工作的意義和主導權重回自己手中。

5. 「創業是稀有資源,擁有資本的人了解這點,所以願意投資於創業家和他們所創造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許許多多的創業家不斷在進行「創業→賣掉公司→再創業」的循環。

完整讀書筆記(文長注意)

 快速選單 (點選可直接跳至該段)

一、別當火雞
二、為什麼找不到工作?
三、從庫尼文架構看轉型中的工作
四、創業經濟崛起
五、創業精神比創業更重要
六、施力點的策略
七、致富之路的快車道
八、創業之路
九、工作是選擇,不是義務

在《就業的終結》這本書中,影響我最深、讀完有瞬間醒悟感的,就是這篇〈別當火雞〉的寓言故事。究竟「別當火雞」是什麼意思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一、別當火雞

踏出大學校門或離開傳統企業的工作時,大部分人的想法像是火雞,我以前的想法也像火雞。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有隻火雞被肉販飼養了一千日,每一天牠都以「更高的統計信賴度」向分析師證明:肉販的確愛著火雞。

從火雞誕生的那天起,牠在安全、無菌的環境中孵化,每天受到細心的照料和餵食。牠醒來之後,總有食物在等著牠,也有地方可住,這個型態每天一再發生。

肉販繼續悉心飼養著這隻火雞,但就在火雞握有最多歷史資料,證明牠的生活將過得越來越好,直到感恩節前幾天,牠發現當火雞並不是那麼好的事。

接著,對火雞來說不是很好的那一天終於到來。肉販做了令火雞驚訝萬分的事情,牠只好修改自己的信念──偏偏這時正是牠對「肉販愛火雞」這句話的信心達到最高之際。

感恩節前的火雞,是線性、單一的想法去推測未來世界的最明顯例子。在火雞的生命中,本來「一切非常平靜」,而且將來的日子很能預測。等到發現真相時,習慣了眷養環境的火雞,已經為時已晚、別無選擇。

在我們對自身安全最有信心的時刻,其實是最有可能受到危害的時刻。穩定的收入,讓人產生自己正穩定創造價值的錯覺。這很危險,而且是致命的危機,會讓我們累積起無聲的風險。

如果十年來你相信穩定的薪資不會中斷,也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很有價值,然而其實對市場創造的價值非常小,等到40歲時,有家庭要養、揹著貸款,工作卻被機器或地球另一端的人所取代時,你就成了感恩節的火雞。

尋找沒有風險、收入穩定、升遷明確之路,乍看之下既聰明又安全(至少這種就業決定已經安全了100年),然而卻會暴露在未來的巨大風險中。

一般就業者,遇到公司業績轉差、或工作即將轉為外包,只會收到安撫性的郵件,說一切就要好轉、沒什麼好擔心的,然而一直收不到真正的反饋,直到在40歲時接到解雇通知。這時,缺乏技能去創造新系統、或缺乏能力在混沌未明中求生的失業者,就好比有輛汽車朝他頭上砸下來,在發生的當下完全無力招架。

離開火雞飼育場,在極端世界中求生存時,食物不會憑空出現在飼料槽中,必須走出去覓食。在挨餓的日子裡,反而能學到最多:知道如何找到糧食。

創業當然也有風險,但在創業的過程中,「不賺錢」是明顯而直接的反饋,可能是需要改良產品,或是調整行銷方式。由於不會累積無聲的風險,因此在因應風險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不斷地設法調適和改變,反而能培育出「反脆弱」的特性。

呼應本書的書名「就業的終結」,究竟在這個科技文明不斷發展的時代,
為什麼人們反而越來越難找到工作、養活自己與家人?

二、為什麼找不到工作?

關於就業,對社會和個人來說,癥結在於我們問錯了問題:「怎麼找到工作?」更好的問題應該是:「怎麼創造工作?」

現代的教育體系是建立在「培育正常、普通的勞工」這個前提上。1900年,工廠勞工需求甚殷,培訓普通或正常的勞工被認為非常有價值。我們需要培育孩子做我們告訴他們該做的事,而且必須乖乖坐著聽取指令,然後覆述。

文憑主義清楚指出你該走的下一步是什麼,以及迄今進步了多少。你可以在自己的名字後面放很多證照資料,也可以在牆上掛很多獎章,彰顯自己擁有多少知識技能。

可是時代變了,遵從指示和了解如何執行,不再那麼有價值,儘管擁有高等學位,也很容易被機器或世界各地的勞工取代。

雖然傳統的工作機會不斷減少,但需要創業思維與技能的就業機會也大幅增加。

既然工作機會正在轉型,是否有一些線索可以窺探其面貌?

三、從庫尼文架構看轉型中的工作

庫尼文架構(Cynefin Framework)將工作和管理分成四個領域:

庫尼文架構.png
▲庫尼文架構工作管理的四領域圖

1. 簡單(Simple):因果關係非常明顯,依照SOP即可解決。例如在大型連鎖店做漢堡、沖咖啡,或是組裝傢俱等機械化的工作,憑著經驗值上升,工作時間便非常具規律性。

2. 繁雜(Complicated):需要透過分析和調查來釐清因果關係,可能需要思考、探索或運用專家知識,但在學校所學就游刃有餘。例如規劃課程、設計網站系統,雖然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運用更多專業知識,但仍算是可以蠻好地去解決。

以上兩者正是現代教育體系所擅長的,透過大量的知識灌輸與技能練習,「簡單(Simple)」與「繁雜(Complicated)」都不會是難解的工作。然而反過來說,以上兩種類型的工作若耗用過多時間或資源,便表示不夠熟練、或者是不夠稱職,因此也是最容易被機器或AI(人工智慧)所取代的工作。

3. 錯綜複雜(Complex):因果關係在事後才明朗,需要新的做法。創業家經常置身這個領域,接下來要做什麼並不清楚,因為用盡已知的知識和技能也無法解決,要靠新的解決方案和觀察反應來解決問題。

4. 混亂(Chaotic):因果之間沒有關係,但還是必須採取行動,運用各種方法生存下去。例如:在科技泡沫破裂,銷售成績一落千丈之際,仍必須說服投資人相信應該投入更多的錢;這種事情沒有指導手冊可參考,大學課程也沒有教。

簡言之,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經濟正在轉型,工作的型態也在轉變。而在混沌未明的狀態中,仍能採取行動,甚至創造出秩序和系統,這就是創業家在做的事。

根據本書的定義,所謂「創業」是指連結、創造和發明系統,這個系統可能是企業、人、構想或是流程;「就業」則是依循別人創造的系統「關鍵人物」則是能夠走進一團混亂,創造秩序和系統的人

後就業時代的創業經濟襲來!? 經濟時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四、創業經濟崛起

經濟轉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創業經濟

在「農業經濟」時代,土地就是一切,有土斯有財,因為若有更多的土地,就能耕作更多的作物,而有足夠的糧食,就不用看別人臉色過活。在當時權勢最高的人,就是擁有最多土地的人。

在「工業經濟」時代,擁有機械廠房的人固然富有,但提供借貸的銀行才是大贏家。

到了「知識經濟」時代,掌握市場資訊及領域知識的公司,開始凌駕空有資本的銀行。

現在,則處在「知識經濟」與「創業經濟」時代的交會處。錯綜混沌的領域日益增加,對創業的需求與日俱增;以前需要大公司才能做到的事,現在只要個人或微型企業就可以做到;而「關鍵人物」亦逐漸從企業執行長轉移到創業家。

大多數的人沒有注意到經濟轉型中的關鍵點,所以在數個世紀以來,仍持續致力於上個經濟時期的制約因素。例如現在高等教育學費年年升高、文憑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但鑒於文憑和知識是「知識經濟」時期的稀有資源,故仍有一大票人搶著取得。

社會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這些轉移。事後看來理所當然的事,在當時卻是風險很高的投資。

如果說創業思維與技能是新時代所必須的,那它究竟是什麼?

那麼,「我是創業家嗎?」「我有辦法在創業經濟時期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嗎?」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們很容易算出某個人擁有多少土地或資本,但不能簡單地量化或定義創業技能。

現在還沒有辦法衡量創業技能,不過作者根據自身及數十位創業家的經驗,提出了「創業的潛在路徑」:機械型員工→自主型員工→主管→有副業的員工→學徒→自由工作者→顧問→早期階段的創辦人→經驗豐富的創辦人

創業含量與經濟時期.png
▲「創業潛在路徑」與「知識或創業含量」、「適應經濟時期」對應圖

人的腦力跟時間都是有限的資源,隨著「創業含量」逐漸上升,「知識含量」逐漸減少。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創業家常能廣博通曉眾多領域,但若要頂尖專精的知識或技能,他們就會另請高明來協助他們。

如果不去找工作,難道只能創業了嗎?

五、創業精神比創業更重要

你不是一定要創業,但一定要擁有創業家的思維。

在你身邊,你稱之為生活的一切,都是由不比你聰明的人做出來的,而你可以改變它、影響它,你可以做出產品供人使用。一旦你知道這件事,你將有所不同。──賈伯斯

「他們真的不比我聰明。」他們往往比較有經驗,但一旦把創辦一家公司需要做的事一一拆解來看時,我覺得沒有我辦不到的事,「我可以做的比它更好。」

滿足你對自由和工作意義的基本渴望,並賺取金錢,這三者並存的機會,多得超乎想像。創業這條路不只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意義,也能賺取更多的金錢。

連續創業家MJ DeMarco:「就業遜斃了,因為它被侷限在有限的槓桿和有限的控制。沒錯,你可以找到出色且有趣的工作,但是就財富方面來說,就業限制了槓桿與主控權!如果你想要財富,這兩樣東西缺一不可。」

儘管創業之路有許多挑戰和考驗,但是走過這一遭的創業家,幾乎異口同聲說:「值得!」

風險不是存在於過去,它存在於未來。過去安全的事,現在可能變得有風險;曾經有風險的事,現在可能是安全的。

事後看來理所當然的事,在當時卻是風險很高的投資。創業家Seth Godin:「如果你做的事相當安全,但感覺風險很高,那麼你已經在市場上取得顯著的優勢。」

小結一下,「創業思維」與「創業技能」,就像是「投資理財」,在學校教育裡頂多讓你有非常初淺的認識,但都只是點到為止、沒辦法再深入探究,然而其重要性卻是在出社會後,相當於求生的必要裝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六、施力點的策略

當遇到問題時,我們的直覺通常是試著更努力、更用力去做,但比較有價值的作法,是去思考施力在哪裡

阿基米德:「給我一根夠長的槓桿,放在一個支點上,我就能舉起整個地球。」任何系統都有槓桿點,儘管同樣賣力地壓,有些時候,你的努力會獲得很大的報酬,有時卻不然。

Eliyahu Goldratt的「TOC制約法」指出,在遇到問題時,若操心「瓶頸」以外的任何事情,都是浪費資源

Goldratt架構的三個基本問題:

1. 你的系統是什麼?

2. 目前的瓶頸是什麼?

3. 改善瓶頸的具體方式是什麼?

一旦你能釐清系統的組成,並找到確切的瓶頸,思考如何改善它,便會容易得多。

愛因斯坦:「如果我有一小時來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鐘定義問題。」先釐清系統和瓶頸,如此一來,解決方案往往就呼之欲出了。

 延伸閱讀 《最低限度思考》這本書有助於釐清瓶頸,找出真正該施力的點。

創業不只是為了求生,更是踏上了致富之路的快車道……

七、致富之路的快車道

在《百萬富翁快車道》這本書中,將致富之路分成了「就業的慢車道」與「創業的快車道」:

1. 以「就業」的形式呈現的慢車道,這是社會中多數人看到的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清債務、將10%的收入投入市場,然後等它利上滾利。

但是,就業是從根本上和時間綁在一塊。時間是宇宙中唯一真正受到限制的資源。當時間和金錢綁在一起,我們缺乏槓桿,除了工作更長的時間,沒辦法加快賺錢的腳步。

2. 「創業」這條快車道,則是大多數人沒看到的路,但走上這條路變得越來越簡單、安全和有利可圖。

它的核心是專注於迅速建立起無須直接涉入、長時間管理,卻能不斷成長的資產。

和就業不一樣,創業的獲利沒有上限

你的第一家公司可能達不到那麼漂亮的數字,但你可以培養創業技能,階梯式往上爬,循序漸進打造出成績亮眼的公司。隨著你投資更多於創業,成為更優秀的創業家,營收成長將變得更簡單容易──創業有可能快速成長,就業則不可能。

創業是稀有資源,而擁有金錢和資本的人了解這點,願意投資於創業家和他們所創造的東西。

當你使用自己能夠控制的變數壯大企業,會賺更多的錢,因為你擁有無限的槓桿。同時,你也在打造可出售的資產,保護自己的下檔損失。

許多非創業家認為創業成功是一時僥倖。他們沒看到創業家投入數年或數十年的心力,培養技能和建立人際關係,還有──期望值

假設手頭有一筆存款,不知道是要去就業,還是開店,人們的典型想法是:如果我去找工作,每年可以賺到多少錢,如果開店,可能賺更多,但風險也比較高。

沒有將結果具體量化(把就業的年薪跟創業的期望值相比較),導致人們做不出好的決策。由於創業和就業不同,擁有無限的上檔利益,而且變數由你控制。一旦將結果量化,就會改變你做的決定。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
如果說現在是最難就業的年代,那若要創業的話,又該怎麼做?

八、創業之路

持續不懈地找尋機會的人,往往能遇到千載難逢卻清楚可見的重大機遇,他們熱愛分析各種情勢,並保持謹慎和耐心。接下來,只需要在勝算很大時,運用資源,放手一搏。──低調的億萬富翁、波克夏公司副董Charlie T. Munger

 

1. 如何受天使投資人青睞?

千萬富翁投資人Peter Thiel在每次投資前,總是先問3個相同的問題:

(1) 你的祕密是什麼?

(2) 有什麼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3) 你所相信的事情中,有那些是「反主流」但其實是正確的?

 

2. 人人都能享受長尾效應

(1) 生產工具大眾化:共享經濟、SaaS、全球人才庫(成本大幅下降)

(2) 通路多元化:接觸市場變得容易又便宜

(3) 每天都冒出新市場:把握浮上檯面的需求

 

3. 按部就班開創機會:階梯式與師徒制

人一旦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老天也會來幫忙,原本不會發生的事都會發生。人一大膽,才華、力量和魔法就會湧現。現在就開始吧。──喜馬拉雅山探險家William H. Murray

(1) 階梯式創業法:試探水溫、逐步投入。第一步是推出一種產品,用單一的行銷通路,收取一次性費用。第二步是推出更多的一次性產品,賺取更多利潤。第三步是建立平台,推出更大規模的產品,更上一層樓。

(2) 師徒制:「你只要給我一點點錢,我就來這裡為你工作,而我工作的成果通常是你得花很高的薪水才能獲得的。但交換條件是訓練我學得技藝。我要知道業務運作的內部情形,像是如何推出產品、產業概況以及我需要認識誰。」

兩者差異:「階梯式創業法」是把從其他收入得到的錢,投資於打造產品(有其他收入撐腰);「師徒制」則是以學徒工作做為主要收入來源。

 

4. 團隊建立

(1) 吸引能力更好的應徵者:引進志不在尋找傳統工作的人到公司,他們很樂意透過為別人效力來投資自己,因為這也能幫助他們建立人際關係和培養技能,並發揮潛能。

(2) 降低雇主承擔的風險:如果你知道某個人只想待2到5年,就在那個基礎上訂定合約,取得雙贏。

(3) 人脈網絡:以前的學徒自立門戶,或和其他創業家共事之後,可營造出更多可利用的人際關係。

 延伸閱讀  有關招聘真正優秀的員工,以及面對離職員工大方放手、建立弟子網絡,在《無法測量的領導藝術》這本書的Chapter 2及Chapter 8,有更多實際案例及技巧分享。

 

 補充  創業經驗談

(1) 創業家在創業之初常犯下的錯誤是,誤以為需要商業點子。然而實際狀況很少如此,你不需要業務發想,你需要的是人際關係。經驗豐富的創業家經常患上「新奇事物症候群」,看到太多機會,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追尋。

(2) 我們往往高估自己在短期內做好事情的能力,卻低估長期而言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其實我們不是「不愛工作」,而是想要去做「有意義」的事。

九、工作是選擇,不是義務

我們是天生喜好成長、追尋目標、努力奮鬥的生物。

跟著那個衝動去做,能夠創造更有價值的工作成果。

當我們為了自主選擇的事奮鬥和成長,不但找到了「心流(Flow)」,工作會做得更好,相同的投入生成更多的產出,也等於擁有了更長的槓桿。

 延伸閱讀  「心流」是加強版的專注,指的是全神貫注投入一項活動,讓人們感到欣快、興奮刺激,或是棒透了。詳細說明可參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第三章。

「當你在為其他人做事,『工作』的成分就會多於樂趣,必須小心謹慎做好客戶交代的東西。當我為自己做事,便很能享受純粹的創造樂趣,而且埋頭工作,徹夜不眠。」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過活。──美國記者及作家Christopher Morley

 延伸閱讀  《失落的本質》這本書也有引用過這句話,藉以介紹如何找回內在真實力量。

我多年來沒有工作的原因相當簡單,因為我的看法和這些紳士不同,而他們只將工作給想法跟他們一樣的人。──畫家 梵谷

當人擁有更多的自由,以及獲許表現出創業精神,會有更好的產出。──提出「自我決定理論」的Edward Deci

 延伸閱讀  有關激勵自己與他人在工作上更賣力、發揮百分之百的實力,《無法測量的領導藝術》這本書的Chapter 3有更多實際案例及技巧分享

延伸補充:

 1  本書提到的書目《七天創業記》,教導創業家如何在一個星期內確認、建立和測試創業構想。並提到,一般缺乏經驗的創業家總是做了很多假設,而且經常賠上許多錢,而經驗豐富的創業家則培養出更好的直覺。

 2  綠角的《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讀後感,可以看到一些與本書類似的概念,而且是針對台灣現況所寫,(可能)更能合乎在地民情(※因為這本書我還沒有讀過,所以只能先打「可能」)。

目錄

序 言 工作大浪改朝換代

第一部 就業即將終結?

第1章 持續加速的全球化:增加競爭力或造成排擠效應?
第2章 新技術指數型成長:軟體通吃全世界
第3章 文憑商品化:MBA與律師找不到工作?

第二部 為什麼找不到工作?

第4章 創業經濟崛起:創業精神比創業更重要

第三部 創業思維為上

第5章 極端世界的生存法則:別成為待宰羔羊

第四部 不靠一流學歷出頭天

第6章 生產工具大眾化:成本大幅下降的機會
第7章 通路多元化:接觸市場變得容易又便宜
第8章 每天都有新市場:把握浮上檯面的需求
第9章 實踐創新:按部就班開創機會
第10章 學徒制重新流行:老鳥帶菜鳥相互加值

第五部 創業的高報酬路徑

第11章 更高的報酬:花更少的時間得到更多回報
第12章 更多的自由:工作是選擇,不是義務
第13章 更有意義:富有的真價值

結 論 你的工作,你的未來

下一步 成功人士的90天執行計畫

後記

在我反覆咀嚼這本書的內容後,又產生的新想法,就放在後記這邊,希望能跟也讀過這本書的大家一起討論 

1. 踏上創業的成功之路,就是「階梯式」與「師徒制」,沒有第三條路

在「階梯式」與「師徒制」這邊,作者明確的提出了這兩種方法,認為是可以「按部就班開創機會」,或者說開始創業之路的具體做法。然而這兩種方法,說實在也不是太新穎,在其他書籍如:《無法測量的領導藝術:跟超級老闆學帶人》、《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或是《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都曾提及。

但我覺得在這本專門講「創業」的書裡,只提到這兩種作者認為最多創業家嘗試過的可行辦法,也在暗示著一件事:有一些人在存到一筆創業基金後(像是30萬、100萬不等,然後可能找到合夥人),便直接離職、All-in投入,接著以失敗告終──這個稱不上「按部就班」的第三種方法,便不是可行的方法

雖然說講出來好像也蠻理所當然的,不是什麼大道理,但卻常常是大家得靠自己親身經歷痛苦過一遭,才得到的血淋淋教訓。

 

2. 每個經濟時期的轉型,都是因為有劃時代創業家的出現

作者提出「經濟轉型的四個時期」,就我看來,其實不論是在農業時期的國王/教宗、工業時期的銀行家,或是知識經濟的公司創辦人,其實都是當代的「創業家」,而其發明創造的系統產物分別就是民族國家、銀行,以及公司企業。

若要說繼「知識經濟」之後的時期就是「創業經濟時期」,還得待時間驗證。

 

3. 因應創業經濟,商業合作模式的轉型

按作者的說法,創業時期崛起,未來每個人最好都要成為創業家,否則難以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各種商業間的合作模式,將會從公司與公司樹狀間的合作,轉變為個人與個人網狀間的合作。

公司樹狀合作.png
▲知識經濟模式下,公司與公司樹狀間合作圖。

個人網狀合作.png
▲創業經濟模式下,個人與個人網狀間合作圖。

 

4. 「知識含量」與「創業含量」的驚喜與感嘆

當我看到「知識含量」與「創業含量」的地方時,一方面讓我感到驚喜,另一方面也讓我感嘆。

驚喜的點是,在我的工作內容中,像是規劃大型採購案,論起工作績效,常常被當成是「沒什麼」、只是例行工作,毫無知識含量可言。但對我這個執行者來說,其實是每次都得在渾沌不明的情況下,得反覆前進、後退,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不只是上級跟同事的需求隨時都在變、永遠沒有明朗的輪廓,也因為經常性的人員流動,處理事情的準則不斷跟著變動,人際關係也需要重新建立信賴基礎,所以說就算已經有執行多次的經驗,但每一次的狀況仍都是新的狀況,無法歸納出一套SOP。

※題外話:明明是例行工作,卻無法產生SOP,過去的經驗都只能「酌參」,無法讓往後同樣在處理這件「例行工作」時能增進效率,對於任何有點邏輯的人來說,應該都覺得效率奇差…

導致每次做完都覺得累斃了,更完全沒有成就感可言,但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若以創業的角度來看待這件苦差事,其實這正是在磨練自己「創業含量」的時刻。既然這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過程,總算是為過去辛苦的自己出了一口氣。

回到感嘆的點,則是對永遠搞不清楚狀況、明明專業度完全不足,卻能坐擁高位的慣老闆文化症候群,得到了合理化的解釋──他們大概正在思考著什麼我們所沒想到的事情吧。雖然不能認同,但也不可否認的,他們的思維的確不太一樣,所以才擁有現在的權位或資源。

 

5. 超級老闆與創業家的范氏圖

若將本書與《無法測量的領導藝術》的「超級老闆」做對應,我畫出了以下這張「超級老闆與創業家的范氏圖」。

超級老闆與創業家的范氏圖.png
▲超級老闆與創業家的范氏圖。

在「超級老闆」與「創業家」的交集處,既是「超級老闆」也是「創業家」,在這個環境底下工作,應該就是所謂「瘋狂、密集又美妙的壓力鍋」;而在純「超級老闆」這端,是一般公司內具有「超級老闆」特質的老闆(非創業者)或主管;在純「創業家」這端,則是普通老闆或慣老闆的「創業家」。

+ + +

封面圖來源:博客來

借閱資訊:臺北市立圖書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騏騏 (Elfachi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