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書名:心靈花園:祝福、療癒、能量:七十二幅滋養靈性的神聖藝術
作者:費絲‧諾頓 Faith Nolton
出版:橡樹林
評等:
微書評:以「靈性繪畫」的主題來說,雖然畫作不是幅幅都吸引我,但是內文的確很有引導的效果,從身心整合、擴展感知,引導我們進入更深層的內在,看見更多前所未見的「風景」,並透過創作,療癒自己,以及給予他人祝福。
心得:
這一本薄薄的《心靈花園》,意外地讓我做了好多好多的心得筆記,更讓我對「藝術」的觀點,再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它連結了我先前閱讀《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胡娜的靈性對畫》裡提到,「宇宙就像是全天候播放靈感的無線電波,作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創作者只是個把它們釋放出來的導體」的概念。
另一方面,也透過讀了這本書後,重新再讀《美術手帖:藝術家養成的基本知識》時,才突然懂了村上隆培育新一代藝術家的苦心與意念——要心悅誠服地為了創作而勞動,這是一種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要是沒有碰觸到內心深處、若沒勇敢地直視自己的陰暗面,便無法得到答案、無法創作出感動人心的作品;「別小看了藝術跟金錢的關係」。
閱讀過程也不斷激起我反思自己的生活與創作,在「愛自己」與「給予他人祝福」上,不僅可以用像「世界樹」的具體方式來呈現,也要記得在兩者間保持平衡。
筆記
1. 進入自己的內在聖地,與神聖連結
♦ 原始部落民族的文化及語言中,往往沒有「藝術」或「藝術家」。因為只要當人們坦誠地進入了自己的內在,就與生命的源頭、奧秘的神聖關係產生了連結。「從我的內心,到世界中心;在生命深處,能觸碰到無限。」
♦ 直觀的、靈魂導向的藝術創作者,往往自學成才,擅長某種能量的運作方式、或是不同型態的療癒工作。
♦「神聖藝術」是人們生來所擁有,有益健康、莫之能禦的自然天賦。當我們與萬物相連,每一項「創造」之舉,都對全人類有貢獻。
2. 靈性之窗
♦ 讓創作過程伴隨儀式、祈禱或冥想,來建立連結,使自己成為靈性目的的實體媒介。潔淨→鄭重準備→奉獻(感恩的神聖圖畫)
♦ 神聖藝術是活的,有它自己的靈性目的。
♦ 一幅畫不只是觀察者得以看進那世界的窗口,也是特定靈性能量或祝福能夠流動進出的門口。
♦ 因為神聖藝術的畫作,有著雙向能量流動的特性,平常沒在使用時可用布蓋起來,讓雙方都知道它目前在「休眠」。
♦ 神聖藝術不是「一次性創作」,所以常會使用類似的元素,不斷重新繪製(例如同樣是一幅「翼之花」,在不同的當下,或是畫給不同人,會有些許色彩或點綴的不同),甚至可以對同一幅畫重新上色。
♦ 創作神聖藝術的過程,從指導靈那裡接收意象,描繪心靈之眼所見的內在景觀,是一段夢幻時光,也是一種靈性接觸的榮譽。
♦ 在靈魂塗鴉(例如禪繞畫)時,失去了時間感或對日常生活的聯繫感,當把專注力轉向自己的內在,會處於輕微恍惚的狀態(明知自己清醒、沒有想睡,卻頻打呵欠)。在這個同時,心靈的舊創傷會隨時間推移而癒合,也可以多送它幾個靈魂塗鴉來加快進程!
3. 靈視
♦ 釋放想像力,想像力永遠是神聖藝術工具箱裡的關鍵工具。
♦ 內在心靈之眼:不只是視覺,而是整合了各種感官,由內在感官連結、接收資訊,所以會有「會唱歌的色彩」、「閃著光芒的旋律」,就像是夢境裡的體驗,有些可能會不合常理,但在體驗的當下都是如此的生動跟真實。
♦ 出神:心智進入了不同的模式,外部現實被淡化了。(例如:冥想時,暫時讓意識脫離物質世界;或者在畫和諧粉彩時,專注力只在那一隻要動作的手指頭上,其他的一切,在此刻都模糊淡化了。)
♦ 記錄靈視:用粗略的草圖,把心靈之眼所見「下載」下來。
♦ 為了避免出神狀態跟日常生活混淆在一起,而產生不舒服的混沌感,可以透過條理分明的架構來區隔:
- 進入:我將抱持某種目的進入內在世界
(就像是藝術家有著自己的「工作服」,透過特殊服裝或裝扮,
表明自己此刻正在出神的狀態)
- 創作:我處於一個創造性的靈感空間
- 喚回:我將回到日常現實裡
♦ 越界空間:常見於寺廟或教堂、圖書館、森林邊界等,在靈性意念較強的地方,容易讓人迷失了時間感與空間感(在夢裡或是在「心流時光」時也會)。當察覺到這是一種意識轉換,便能保護自己、鞏固自己(例如冥想自己是一棵大樹,能深深紮根進土壤中,而不被動搖)。
4. 工作空間
♦ 當「工作空間」是「越界空間」:易與指導靈交流,進入「美麗的所在」;讓指導靈來接引我,體驗一場驚人、不可預知的過程,展開一趟偉大的歷險。
♦ 當「工作空間」是「能量空間」:幫助遠離日常喧囂;界定出工作空間的界線,保持工作空間的整潔。凌亂會反映在作品及情緒上;當空間變得凌亂時,重新整理、弄乾淨,可以讓它受到祝福。
♦ 工作室就像產房,生產的不是嬰兒,而是作品;要保持整潔、悉心照料並受到尊重。
5. 更寬廣的感知
♦ 保持內在感知的警覺,才能清楚知道自己每一刻的真實需要。
♦ 我們無法逃避真正的自我,只有在除去別人(甚至是最親密的靈魂伴侶)加諸於我們的層層期待,我們才能以真實自我面對一切。
♦ 我們只有在除去大腦的遮蔽物時,才會看到世界的真實樣貌,然後超越它、再超越……
♦ 這種聚焦觀察,會開始發現表象之下的本質,於是看到能量和精神的型態。就像是砥礪自己勤奮努力、不斷超越自己,以期見到那自己從未見過、但卻是自己所尊敬的模範榜樣常在欣賞的「風景」。
♦ 靈視探索是傳統上挑戰人類感知限制,走出日常慣性的一種方法,這樣我們才能開始看到更寬廣的大局。
♦ 「提問」然後「追蹤」,接著蒐集「線索」,最後「解讀答覆」。在這個過程中,用「信任」去體驗這個歷程,對於發現的線索,單純地先記下來就好,暫時不要對它做任何分析,否則會分心而影響後續線索的發現。
♦ 靈視探索是一個生命課題,要花一輩子去摸索、持續不斷地學習;這不僅是冒險,也是與現實的深刻連結。
♦ 揭露真實自我:修復曾經受傷的靈魂,讓失散的靈魂回歸。(與自己和解,和內在小孩重歸舊好)
6. 當「創作者」是「接收者」
♦ 靜心→等待→接收→創作!
♦ 我可能不知道一幅畫誕生的目的,當它輕拍我的肩膀時,我只是相信它需要來到世間。
♦ 在意識看來不解、矛盾的東西,往往是對某人有著精準和強大意義的事物。
♦ 我必須在……之前把它畫出來,也許因為某處正有某個人需要它,也許是畫裡的角色或元素需要它,也許是我需要它。現在我已學會不再試圖在這個點上多加揣測,我就相信它,然後直接付諸行動。
♦ 有時作品的誕生會在當下發生,有時還有時間彈性,或者確實需要再等一陣子,時機對了我才能動筆。
♦ 從靈視記錄的草圖堆中,突然飄出其中一張……指導靈想引起我注意時的方法有很多種。
♦ 當接收到太多要畫出來的畫面、記憶庫幾乎爆滿時,放輕鬆,改用念力將畫面傳送到人類的群體意識中吧。
7. 重疊的世界
♦ 內在世界是如此生動、真實到難以形容,那些超脫塵俗的景致,當要畫成圖象時,卻往往令人非常沮喪……它跟「我所看到的」有落差,但我必須盡可能以接近原本經驗的方式去表達。
♦ 「象徵主義不是亂畫的藉口!」唯有坦誠地對作品付出真心。認真畫的畫,都是美的展現;發自內心的,都是完美的。
♦ 當創作過程出現預料之外的突發狀況時,相信一定會有完成繪畫的完美工具,永遠別吝於發問。
♦ 深化連結,與指導靈同行:如果特別對某種動物起興趣,不妨調查牠們的樣子、棲息地、生活軌跡,並在這個過程中注意自己有何感受,是否有任何隨之而來的訊息。
♦ 從踏進內在世界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經歷全都是對於我們問題與意圖的回應。
8. 療癒與祝福
♦ 靈性之旅有特定目的,可能是諮詢、療癒、祝福,或需要特定能量。指導靈回應的準確性和真理,總是讓我們感到又驚訝又敬畏。
♦ 療癒畫作可以傳遞愛和療癒,祝福永遠不嫌多!
♦ 祝福畫作:主題可以是野生動物、植物、森林、河流……祝福的重點放在活力、健康、強壯;祈求所需的祝福,可以是豐富的食物、舒適的環境,專注在愛和力量,信任出現的形象,透過來自「最高源頭」的祝福,產生畫作。
9. 創作好點子
♦ 蒐集自己的「神聖百寶盒」,裡面可以是對自己來說有滋養效果的圖片、雋語、布片、樹葉、羽毛……,當自己需要充電時就可以重溫,讓自己與真實自我緊密連結。
♦ 神聖森林、靈魂樹、世界樹:圖像的基本元素可能經常重複,但不同張畫作會有各自的獨特性,每個版本都是指導靈獨特的窗口。
♦ 花園指導靈:擴展你的感官和意識,並對它要求一份禮物,讓你可以創作一幅神聖圖畫來頌揚它。
♦ 庇護所:讓你感覺舒緩、自在的地方,是寬闊草原、森林深處、沙漠綠洲,還是海上小島?那裡有沒有地方可以坐下或躺下?有植物或花卉嗎?有沒有其他動物?時間是白天、黑夜,還是半明半暗?庇護所裡的東西,沒有現實裡的實體限制。畫好後,把它放在你看得到的地方,幫助你隨時可以造訪,安全地遠離喧囂,把忙碌的世界屏除在外,在沒有壓力及干擾之下獨處。若要公開展示,請審慎考慮,因為這是你私人專屬的庇護所。
延伸補充~神聖藝術參考👇
1. Akiane Kramarik(作品集):獲歐普拉大力推崇。每幅畫完成時因為想收藏的買家眾多,而須開拍賣會來販售。
2. Tuco Amalfi Art(作品集):多次受媒體專訪。在他超現實的畫作中,細膩地表現出那些既熟悉又不可思議的靈性景象。
3. 蕭郁書 Hsiao Yu Shu 生命之花(作品集):台灣藝術家。她創作的圖文占卜在聯合新聞網、生活報橘、ETtoday鍵盤大檸檬、CMoney等知名網路媒體專欄連載。與歌手許茹芸2018年發行專輯〈芙烈亞〉有跨界合作。
4. Rumi Ishimaru(作品集):日本藝術家,開創「結晶之花」的祖師。在15×15cm的狹小畫紙上,展現出既細膩又不可思議的巨大能量。
5. 蘇貞 諮商心理師 / 微光粉彩療癒(作品集):台灣諮商心理師,同時也是和諧粉彩、結晶之花的指導師(師承Rumi)。
6. 靈魂印象心靈繪畫:台灣藝術家,平時除了直覺繪畫創作,亦有提供靈性諮商及教學。
7. JoyLiu8Art(作品集):台灣藝術家,平時除了直覺繪畫創作,亦有開辦教學工作坊。
相關文章: